【轉貼】政府「瘋」活動 容易本末倒置

作者:邱坤良(台北藝術大學教授)

台灣的公部門愈來愈喜歡辦熱鬧活動,尤其近年觀光與創意產業蔚為風潮,官辦大型展演名正言順,透過媒體行銷,每項活動皆異常成功。今年建國百年「精彩一百」,更為公部門辦大型活動,撐開師出有名的保護傘。

目前五彩繽紛的官辦活動有兩類最為突兀:其一為超級豪華戲劇、歌舞與煙火秀表演,經費動輒數億,連單一的表演節目也飆上兩億天價。這類演出活動多由菁英主導,以藝文、創意為名,揮灑空間極大,追加經費也易如反掌,文建會與北高兩市花錢尤其大方。至於錢是否用在刀口,績效如何,大有疑問,因為台灣藝文評論制度尚未建立,社會對良莠不齊的活動不易分辨,以為媒體曝光多,等於活動成功,其實浮誇虛華的案例所在多有。

舉辦活動不是壞事——鼓舞人心、與民同樂,又能整合資源,檢驗人才訓練成果,而藝文創作需展演與交流平台,創作者與社會互動,更是藝文發展基礎。不過,官方主辦活動應是民間作不了的文化基礎工程,或需要整合的跨界合作,好玩、熱門,具市場機制的展演,或屬民間自發性祭祀與信仰活動,無須搶著主導。然而,市縣政府不此之圖,重果不重因,偏偏競相仿效複製簡單、現成,便於行銷的展演,並藉「擴大舉辦」爭取較多預算,對於冷門、需長時間整合或潛移默化的人文活動,便相對消極。

政府熱中活動,花費驚人,表面上讓「業者」有表演機會,民眾也能接觸藝文,卻易改變民間生態,降低民眾參與的品質,最大後遺症則在容易導致本末倒置,角色錯亂、疏忽本業,一味追逐立即、快速的成效。政府花錢如「蛤殼」,平常的人才培育與展演經費依然十分拮据,名不見經傳的團體申請幾萬元補助,難如上青天。至於藝文環境的改善以及國民生活美學相關議題,更是力有未逮。

台灣行政部門、藝文界常出國觀摩藝文活動,回來如法泡製,卻少深入瞭解其成功因素,做為改善體質、建立運作機制的參考。國際著名的藝文活動案例皆具備某些特質與條件,例如空間環境、自然景觀,或有豐富文化遺產與藝術資源,加上國民生活素質高,喜歡參與藝文活動,這些因素是台灣公部門最應致力經營的根本問題。

政府經常湊熱鬧的另一類活動是官辦迎神賽會,花費雖不及都會超級豪華秀十分之一,但官方主導,參與者稀稀疏疏,難以激起民眾熱誠,最新案例發生在彰化縣。彰化本屬「媽祖界」「重量」級縣市之一,南瑤宮所在的彰化市與鹿港、寶斗、社頭等鄉鎮的媽祖祭典各具特色,加上大甲媽至新港遶境進香,所經過的八十多座寺廟,半數以上在彰化,可知這個農業大縣名符其實「三月瘋(痟)媽祖」。然而,彰化縣長猶嫌不夠「瘋」,從二○○四年起加辦十月「媽祖聯合遶境祈福」活動,發動十一座媽祖廟聯合遶境,今年更特別擴大舉辦。相對傳統祭典,這項官辦活動場面冷清,尤有甚者,它的路線行經全縣二十九個鄉鎮市中的十四個,等於硬把彰化分成進香廟/非進香廟、遶境區/非遶境區。

民間迎神賽會源自民眾生活與信仰傳統,並因地制宜,與時俱進,「人們愛看什麼,神明就愛看什麼」,而有形形色色的「迎鬧熱」。每座媽祖廟就算開基祖來自湄洲、同安或泉州,皆具台灣在地傳說;同屬台灣媽,北港媽、新港媽、大甲媽、關渡媽…也各具祭祀傳統。再以新北市來說,山區、河港到海岸的迎媽祖時間、空間不一,基本上皆是當地的「共識」。有些地緣相近的城鄉刻意把日期錯開,方便彼此往來看熱鬧、吃拜拜,民眾也跟著媽祖趴趴走,擴大社會經驗與人際交流。

寺廟與神明祭典常涉及民政與文化資產業務,官府適度地介入,在所難免,如能在傳統祭典基礎上,奉獻一分用心,尚可看到成果,若由上而下,憑空創造祭典,便了無意義,愚不可及了。

(出處:中國時報 2011-11-02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